□陳永生
紅色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寶貴教育資源。尤其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背景下,從紅色文化中汲取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的養(yǎng)分、力量和智慧,推動其有機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代化轉型變革,持續(xù)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支撐,更具有區(qū)別于以往的現(xiàn)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引領學生在深入理解紅色文化的歷史根脈、豐富內涵、深厚底蘊、獨特魅力的過程中自覺提升信仰、信念、信心,在豐富的理論滋養(yǎng)和文化滋養(yǎng)中逐漸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行動路向。
拓展教學資源,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廣度與深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紅色文化的融入與傳承,應重視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構建系統(tǒng)嚴謹、層次分明的紅色文化教學資源體系,奠定內容根基。因此,應著力推進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及內核凝練。以縱向時間線索為導向,開展紅色文化的深挖深采,拓寬內容廣度。紅色文化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表現(xiàn)。例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長征精神、抗戰(zhàn)精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抗美援朝精神、紅旗渠精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改革開放精神、載人航天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脫貧攻堅精神、科學家精神等。對這些鮮明獨特的紅色精神的起源、內涵、價值進行深入挖掘與研究闡釋,用貫穿百余年黨史的紅色精神強化學生的紅色文化認同;用一路走來取得的偉大成就強化學生對“能、行、好”根本問題的理解,強化學生的政治自信;用這一路走來歷經的奮斗足跡引領青年學生汲取團結奮進力量、勇?lián)永m(xù)奮斗的神圣使命。以立體化資源體系建構為著力點,強化學生對教育結論的認同度與接受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性、抽象性特征明顯,依托可視化、專題性、具象化的資源服務可起到強化知識理解與建構的作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高清掃描設備、虛擬仿真技術等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tǒng)整合和聚合構建,打造涵蓋文獻層、數據層、影像層等在內的多個資源版塊,對紅色文化故事、歷史文獻資料、紅色場館和革命舊址等進行數字化轉化,為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傳播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利用網絡平臺強大的內容存儲、內容分發(fā)、內容展示優(yōu)勢,將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的在線課程、數字教材、案例故事等加以凝聚,打造共享資源服務平臺,并支持智能檢索、動態(tài)更新、在線互動等,從而通過具象化、邏輯性、專題性的資源服務,增進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理解。
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力爭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講活講透。紅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傳承與應用,應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著力打造學生愛聽、樂聽、愿聽的思政課堂,強化學生的理論領悟力和提高知識接受度,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共振和情感共鳴,真正釋放紅色文化的思政育人潛力。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強化視聽供給。應用智慧教育平臺和多媒體教學軟件,將文本形式的紅色文化轉化為融圖像、語音、視頻、文本、動畫等多種形式于一體的復合內容載體,利用視覺、聽覺的多維互動特性,提升紅色文化的育人實效。應用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等技術,創(chuàng)設沉浸式虛擬仿真世界,調動學生視覺、聽覺、觸覺和動覺,讓學生在沉浸式、仿真式學習中深化對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內涵、價值的認知與認同。例如,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高度還原紅色歷史情景、革命戰(zhàn)斗場景,通過再現(xiàn)那段珍貴的歷史記憶和政治記憶,讓學生在“重返”革命歲月中沉浸式感悟革命先輩為踐行革命理想與抱負作出的犧牲與奉獻,從而更加珍視當下的幸福生活和和平歲月。用豐富多元的教學手段促深度參與。以學生為中心,實現(xiàn)紅色文化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針對性滲透,減少供給偏差,為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高效傳播提供支持。因此,積極構建參與式思政課堂,將“滿堂灌”改為“滿堂學”,堅持將教師“導學”“領學”與學生“自學”“自悟”相結合。開展項目驅動式教學,以“紅色文化與鄉(xiāng)村振興”為主題設計開展項目任務,如鄉(xiāng)村地區(qū)的紅色文化調研、紅色文化資源挖掘、紅色旅游規(guī)劃等,讓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有序完成項目任務,在實地調研、資源挖掘、資源梳理中深入了解紅色文化,在策劃轉型融合方案中自覺將文化認同轉化為行為自覺;教師適時適當糾偏指導、組織規(guī)劃和指導點評,幫助學生強化學習效果。開展實踐教學,推動紅色文化教育落到實處。組織學生走進紅色革命紀念場館,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講堂有機聯(lián)動,堅持以物證為憑,結合情景再造和空間展陳,促進學生深入思考、體驗、領悟、內化;組織學生走進革命老區(qū)、街道社區(qū)、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等提供志愿服務,讓學生以實際行動詮釋對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展現(xiàn)擔當與責任。
(作者單位:重慶外語外事學院)